1959年,罗江出生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里地处滇中腹地,分布着云贵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的红色土壤。在摄影师和纷至沓来的游客眼里,广袤的红土大地无疑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这颗星球上最为壮丽的景观之一。但对于面地背天的农民来说,少水、冷凉、适种农作物有限,一度让这里陷入贫瘠和蛮荒的境地。
《故土》
纸本设色
200cm×200cm五五策略
2022年
罗江的父母均系语文教师。生活在交通不畅,教育落后地区的知识分子,罗江的父母要不停辗转多地去支援教学。从一出生,罗江就跟随父母脚步,不停地在楚雄、昆明的乡村行走。从武定到禄丰、从禄劝到昆明,罗江在这片多民族的地区生活过,作为知识青年,罗江下乡的地方也是彝族集聚区。
《原乡》
纸本设色
200cm×200cm
2022年
罗江谙熟云南红土地上的彝族生存状态和精神文化,这自然成为他的创作灵感来源。“彝族人崇尚红色,来源于火塘里永不熄灭的火焰,如同我们热情似火的性格;彝族人也崇尚黑色,黑色源自祖先崇拜,给人以庄重肃穆、刚强坚韧之感。”
曾有心理学家说,色彩是源自心灵的生命意象,是和人的生死一脉相连的符号隐喻,也是一个族群在大自然中凝聚、延续、传承下去的希望与祈愿的象征。罗江说,“黑与红构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情愫。”
《五朵金花》
纸本设色
240cmx220cm
2021年五五策略
罗江自幼热爱绘画,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江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后又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成后,他选择中国人物画作为研究方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生活经验,加之受到国内外各种绘画流派的影响,不断追求自己的绘画语言,探索出一条备受瞩目的水墨人物画路径。“红土贫瘠,彝族坚韧,他们坦然面对自然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我对世界的认知,我后来的创作也不自觉地融入了这种状态。”
《勐库河畔》
纸本设色
200cm×200cm
2021年
罗江创作的《哀牢山》系列、《红土地感觉》《写意云南》系列作品颇受赞誉。而他最满意的画作是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农民·农民》中国美术馆藏品暨邀请展”中被该馆收藏的《红土感觉·毕摩·祭》。此件作品,黑色和红色色块的强烈碰撞,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给人以浓烈而醇厚的“红土感觉”印象。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如是评价,罗江笔下的彝族民众形象平淡、朴厚但并不“苦涩”——尤其是那些彝族妇女,她们不论牧羊、背柴还是缝衣、提水,都专心、坦然,不紧张,没焦虑。所谓“苦涩的美感”,大约出于一种习惯性的“边地想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曾评论道,罗江多年来一直关注他所熟悉的红土地,以及与红土地相关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他在用画笔表现生活感受的同时,悉心研究民族的历史文化,这些具体的工作正成为他的艺术根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反映出许多能为识者诠释的人文背景。
《彝山春分》
纸本设色
240cmx220cm
2018年
纵观罗江水墨画,一直有两个主题贯穿始终:一是人物,二是山水。不管是人物还是山水,他都将其指向熟悉的西南地区。
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他们对故土怀着深情依恋。文化自觉驱动罗江不断走出云南,走到全国,也走向全世界,分享“红土感觉”。
《暖冬》
纸本设色
136cm×210cm
2021年
多年来,他的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其民族题材作品在欧美、东南亚、非洲展出,引发外国观众极大的共鸣。
在罗江看来,只有保留和坚守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受到世人的尊重。“民族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云南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量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作品欣赏
《新茶马古道》
纸本设色
200cm×200cm
2021年
《苍山洱海》
纸本设色
200cm×200cm
2021年
《版纳写生之一》
纸本设色
139cm×69cm
2018年
《版纳写生之二》
纸本设色
139cm×69cm
2016年
《版纳写生之三》
纸本设色
139cm×69cm
2016年
《版纳写生之四》
纸本设色
139cm×69cm
2015年
《版纳写生之五》
纸本设色
139cm×69cm
2015年
《版纳写生之六》
纸本设色
139cm×69cm
2016年
《版纳写生之七》
纸本设色
139cm×69cm
2015年
《版纳写生之八》
纸本设色
139cm×69cm
2016年
(来源:020艺术观察)
画家简介
罗江应邀参展“南北艺象·当代中国画名家大湾区巡展(首站·佛山)”
罗江,二级教授,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术委员会第七,第八届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云南省政协特聘书画家,云南省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MFA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艺术类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文化名家。
盛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